「後現代主義電影︰德希達鼓勵策反文本結構中的個體,拆解它們對結構中心的絕對服從,這主要是針對現代哲學的同一性、中心性與整體性而言的。具體到電影中,非線性敘事得到廣泛的應用,使得影片零散的局部意義得到重視,也利用開放式的結構來突破影片中心結構的自我封閉,繼而促成各本文結構的差異性交流與參照,即不同文本間的差異互通,如並置、拼貼、雜揉、互涉等等,並隨著對外來差異的引入與參照對原本文的結構中心形成拆解態勢。」引自維基百科(2008)。
人生是有Quota的。
不說別的,只談視力。十年前可以在巴士上一目十行地讀報紙雜誌的我,現在九巴上看Roadshow的無里頭廣告也會弄得一陣暈眩,就是因為可搖晃的情況下集中視力的Quota快用完了。
在付款買《末世兇煞》(Cloverfield)的戲票時才看到「鏡頭可能會搖晃而引起不適」的警告字,心知道今次「冷野」。
「不要吃那麼多,看網上的影評說,會嘔的。」
「我不知道呀!」我說。
「那因為你沒有做功課了。」
角色有點顛倒了,居然被自己的學生那樣訓斥。然而,我還是半信半疑,心裏想著「可能無咁誇呢!」
結果真的沒有那麼誇張,因為每當劇情去到一些可有可無的位置時候,我就好像吊頸都透透氣,把視線轉移到斜對面隣行的座號牌上。
「G14」。
呼!幸好選了個門口位坐。
實在不明白,為什麼以「DV」拍攝的手法就要拍得那麼震!最近我也買了一台「任達華導演式」的高清攝錄機。在看完《末世兇煞》的第二天,我就參加一位大學同學的婚禮,拿著FullHD的DV,心裏就正正好像期待(或者說是幻想著)異形生物攻擊香港國金的一刻。然而,我這個真正門外看所拍出來的「大作」也沒有那麼搖晃。
DV的年代己不再需要電影,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拍到人生最「拉闊」(Live)的片段,並且在網上與人分享。
我小時候會想︰「有哪些故事最好看?」一些你預測不到的故事最好看。「有哪些故事你是預測不到?」人生是最不能預測的。
「那有沒有比人生更寫實的電影片段?」
《末世兇煞》就是要挑戰DV這個反傳統,嘗試以第一身的角度看「不知名」的生物侵襲人類文明的災難。嘗試把創作像documentary的非documentary。
「隨著對外來差異的引入與參照對原本文的結構中心形成拆解態勢。」
所謂對外來差異的引入,就是我們的「真實的人生」(Real Life)。
在看《末世兇煞》時,我會不停地問︰「如果是我,我會怎樣做?」
就是因為第一身角度,就是因為是一段段錄像,就是因為這種「非線性」的故事敍事技巧。
「使得影片零散的局部意義得到重視,也利用開放式的結構來突破影片中心結構的自我封閉。」
所以我會不停地問︰「如果是我,我會怎樣做?」
正正就因為這套片子成功地把「後現代」視覺化為電影,引起觀眾的共鳴,所以發現很多不合理的地方。
用一個比較抽離的角度去看,除掉了拍攝技巧的外衣,《末世兇煞》只是哥斯拉+異形+朱羅紀公園+衝天大火災+911+BJ單身日記偶像青春劇。
沒錯,盡其量只是「八寶會飯」而已。
不過哲學家李天命曾說過,抄一個是抄、抄十個是「參考」、抄一百個就是「創作」,何況她還把你家中的YouTube鏡頭質素放大到電影院的大銀幕上?
起碼有Noise。
(嘈音?)
3 則留言:
比上次寫得更加人性化~!!!好~!!!
今次寫得吸引好多
你們沒有看到呂大樂那本書嘛!要談寫作手法,上一次有「結構」好多!
張貼留言